2021年电动工具行业市场分析
发布日期: 2024-05-14 | 作者:新闻中心
电动工具作为设备制造的基础工具,是直接决定重大装备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随着“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的推进,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的提高,促进我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汽车、机械、家电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制造业在政策红利驱动下将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对工业级与专业级电动工具及其配套电机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围绕建设制造强国,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推动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包括《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新规划的通知》、《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等。
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提出支持节能、智能型家电研发,鼓励开发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家电组合产品和一体化产品。
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新规划的通知》,提出发展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2016年6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研发技术。面向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的技术需求,加强核心关键研发技术,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电动汽车重点推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研发。
相比手动工具,电动工具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范围的应用于建筑道路、住房装修、木工加工、金属加工、船舶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园艺等国民经济领域,并已进入家庭使用。电动工具的品种繁多,当今世界上的电动工具已发展到500多个品种。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电动工具型号编制方法(GB/T 9088-2008)》,电动工具可分为金属切削类、砂磨类、装配类、建筑道路类、林木类、农牧类、园艺类、矿山类以及其他类。按照精度和使用领域的不同,电动工具整体的产品体系大概能分为工业级、专业级和通用级三个级别,具体如下:
目前,中国已变成全球主要的电动工具产品出口国和电动工具生产基地,行业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每年生产的大量电动工具产品中,约有80%出口到世界各国家或地区。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年报统计显示,2017年,出口数量25,338.77万台,出口金额742,743.27万美元;2018年,出口数量27,899.52万台,出口金额841,672.81万美元:2019年,出口数量28,852.68万台,出口金额873,280.24万美元。以此估算,2017年、2018年与2019年,我国电动工具整机的整体市场需求量约3.17亿台、3.49亿台与3.61亿台,市场规模约人民币625.76亿元、697.54亿元与752.11亿元。
从行业竞争整体格局来看,市场不断优胜劣汰,行业呈现完全、自主、充分的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两级分化”现象愈发明显,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强者恒强甚至更强的局面进一步凸显。大规模的公司产能规模与销售业绩迅速增长,少数外资品牌企业依然强势,部分规模以上企业上升势头良好。一些缺乏技术水平、缺乏自主品牌及固定销售经营渠道的中小企业将逐步被整合或退出。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2017年度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总数增至18家,而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生存发展前途堪忧。这就使得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具有产品设计及研发能力、拥有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优势的企业将在我国电动工具市场得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
电动工具制造业整体呈现完全、自主、充分的行业竞争态势,市场不断优胜劣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电动工具整机厂商为了进一步提升终端市场占有率,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和新产品研发制造要求。公司在获得客户的新产品订单前,一般要经过原材料定制、设计、试验、工艺调整和再试验等流程,需投入较多的人员、资金和原材料,研发支出较大。公司受研发能力、研发条件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新产品研发制造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表现在公司不能按计划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或者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在性能、质量或成本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公司已积累了包括变频无刷电机无感正弦驱动系统、直流电机输出轴端防水结构应用等多项核心工艺技术,其中部分为公司专有技术。公司以技术秘密的形式予以保护,但不能排除技术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外泄露或技术被他人盗用的可能。同时,公司培养了一批有着非常丰富技术经验、较强产品研制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面对的人才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企业存在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如若发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某项核心技术失密,公司在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将被削弱,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